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台大居然遠遠超過哈佛"" 孩子,這就是再苦也要出國念書的原因

 

孩子,這就是再苦也要出國念書的原因

----- Original Message -----
 
 
台大居然遠遠超過哈佛

2011年 11月29日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1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出爐。台大、成大在某些學門的排名,已達世界一流水準,甚至超過眾所周知的世界名校,這讓在學術圈浸淫了20、30年的筆者感到懷疑。以土木學門為例:台大排名12,將哈佛、史丹佛、MIT遠遠拋在後面。這種評比結果讓身為土木專業的筆者不能信服。

 

原來這項調查是依據各校產出的論文篇數及論文被引用次數,來作排名。
 
政府以這種評比結果為依據,分配給各大學及學者計劃(錢):包括五年五百億計劃、國科會補助計劃、彈性薪資、國科會傑出獎等。此方式已實施多年,也造成工程學界的怪現象: 

一、某些學者憑藉過去的光環成為所謂「台灣大師級學者」,恃其豐沛人脈,主導大型計劃,組成研究團隊,論文產量多,團隊成員間論文互相引用,論文被引用次數當然也多。 
有位清大教授曾對我說:「貴校某位大師論文有數百篇,將其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扣掉其團隊成員的引用次數,幾乎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都接近零。」意即花了龐大經費所寫的論文,幾乎只有自己的人在看而已。
 
二、至於還未成為大師的年輕學者,只好拚命寫論文,並設法跟期刊編輯建立良好關係,以便論文容易被接受。 
速寫論文品質堪慮.
目前某位國科會土木學門的傑出獎候選人,在最近的5年內發表了105篇研究論文,平均2至3周就產出一篇,以這樣的「速度」,是否對更深層的創新有傷害?值得我們深思。

三、為了應付學校或國科會,有些學者會互相掛名及引用,或要求曾經是自己的博士生或博士後研究員在他們的論文掛名,   並在文中引用自己的論文。
四、有些學校系、所用五年五百億經費邀請期刊主編來台演講,以建立關係,換取系上教授在該期刊投稿較易刊登。有些系所,對系上教授明示要在寫論文時,盡量引用該系教授發表的文章,以衝高該系的論文篇數及論文被引用次數。
這些人為操作,僅為個人、系所或學校爭取更多經費而已,跟大學品質無關,對長期的學術發展與創新有害。

從學術的觀點來看,政府這些措施,只是能讓台灣學術界從不太寫發表於國際期刊的論文進步到寫很多論文。這個政策的目的已經達到。但這種炒短線的方式,將對台灣的學術發展造成重大傷害。因此釜底抽薪的辦法是由教育部直接宣布哪些大學是研究型大學,每年固定給予較多的經費,並改變大學校長遴選辦法,讓真正有心、有能力的人當校長,並賦予較大權力,相對也要負較多責任,如此才能讓台灣的學術界健康發展。 

互掛名一篇變多篇

台灣目前不缺寫論文的人,缺的是國際大師級論文,如何讓有機會成為國際級大師的學者出頭,而不淪為「衝點數」論文的寫手,才是我們目前應面對的課題。
雖然要立刻改變會有困難,但在過渡時期,至少對論文質與量的認定應有所改良。在量的認定:我們必須秉持「一篇論文就是一篇論文」的原則,不能因為一篇論文有多位作者就變成多篇論文。例如:一篇論文有三位作者,則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的貢獻是1/2,第二作者是1/3,第三作者是1/6,其總合是1。當然每一位作者的分配比率或可調整,但重點是總合必須是1。作者分屬不同學校計算方式亦應相同,如此才能減少互相掛名造成的不公平現象。

在質的認定方面:主要是被引用次數的認定,在每篇論文被引用次數的計算上,除了總被引用次數及自己引用次數外,應加上「自己團隊」的引用次數,所謂「自己團隊」的定義應是曾經與自己共同發表論文的人。

這樣,我們才能了解這篇論文有多少團隊以外的人參考,進而了解這篇論文真正的貢獻。

 

--

各位好友,在轉寄內容前請注意(尤其是有圖片又有聲音的),因為可能違反著作權法。所以拜託......  如果要轉寄e-mail給你的資料,請您切記轉寄前一定要把來源名字及郵件地址刪除後,選〔密件附本〕寄出再發送出去。〔以免您親朋好友資料被匪類徒收集〕  


Posted via email from 恩望之歌的 posterous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