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件者: 台灣教師聯盟 <utt.formosa@gmail.com>
日期: 2010年12月3日上午9:36
主旨: 韓國:「錯誤的地理」造成「悲劇的歷史」
收件者:
「錯誤的地理」造成「悲劇的歷史」 |
|
作者:今週刊/孫蓉萍 |
|
日期:2010-11-25 |
|
口述/朱立熙:歷史決定的宿命 只能贏、不想輸 談韓國人的民族性之前,應該先來看韓國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我認為韓國「錯誤的地理」造成了他們「悲劇的歷史」,因為這個國家強權環伺,以前就是中國攻打日本的橋樑、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他們不斷被強權蹂躪,因此產生了「恨」的民族性。 蕭新煌教授在(韓國人的恨)一文中指出:「『恨』是在韓國近百年歷史當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心理特質,而且融合到韓國人民的情緒和行為體系裡頭,甚至變成一個具有主宰力量的感情。主要原因是外敵和內爭。尤其是外敵的侵入,更使得『恨』的情緒加深在各個階層的韓國人心裡,而變成一種極為普遍的集體情緒。」 個人的恨,使國民想出人頭地、成就動機強烈;國家的恨,則讓國民一心洗刷歷史恥辱、提升國際地位。而且韓國是半島型國家,和中國土地相連,屬於農業文化;同時又有海洋,屬於貿易文化,這使得他們有兩極化的個性,一方面保守,另一方面又開放;凡事非黑即白,例如南北韓的對抗,南韓東西部的對立,絕無中間的灰色地帶,欠缺中庸和包容。 沒有所謂的灰色地帶
又如二○○○年韓國舉行國會選舉時,全國一千多個社運團體組成「總選市民聯盟」發動「落選運動」,動員讓貪汙、不認真等不適任的國會議員落選,聯盟點名了八十六位候選人,結果其中五十九人真的落選,比率高達六八.六%;首都圈的落選比率更高達九五%,二十人落選名單中,就有十九人落選,顯示韓國集體制裁力量之大。 不怕造假 只怕輸人
自卑也讓韓國人凡事都要比一比。兩個人在互換名片時,就暗自秤對方的斤兩。假設兩人中的一人是台灣人,職稱是副理,另一人是韓國人,職稱是部長,韓國人分不出誰的職位比較高的情況下,可能在相識幾天後,直接問台灣人「你的薪水多少?」這麼直接的民族,全世界確實很少見。 什麼都要比較,運動員當然更輸不得。我們常說韓國人打籃球有小動作,例如他們被撞一下就倒在地上裝死,少則五秒,多則二十秒,藉此爭取休息時間,不過他們認為這是球技之一。台灣教育要求直接的、標準的答案,採取直線思考的方式,韓國人則多用曲線思考,價值觀的差異,導致彼此難免有摩擦發生。 沒有所謂的過動兒
他們的求新求變也表現在創意方面,韓國人的教育方式是活潑、自由、不壓抑,讓孩子自由發揮。一名韓國朋友曾經告訴我:「我們沒有『過動兒』這種說法,『動』就是創意的發揮」,我發現韓國小孩比台灣小孩「野」多了,但是他們長大後,在娛樂、文化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他們創意的展現。 為了出人頭地,不被人看扁,韓國人必須積極進取,探究各種可能性,也充滿野心。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他們先前最大的敵人是日本,早期是反日而且仇日;戰後的發展策略則是知日、超日、剋日。二○○一年起,三星電子的淨利已經超越新力,能和日本品牌匹敵。韓國不斷設定國家發展新目標,地方政府也雄心勃勃,像發生大屠殺慘劇的光州,就要建設成為「亞洲(民主)文化首都」。 了解韓國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性之後,我們看到韓國人今天的種種反應和行為,就不覺得奇怪,未來也才能平心靜氣地和韓國人相處與交涉。 (本文原載2010. 11. 29.第727期「今週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